星期三, 5月 09, 2007

不做台灣市場

今天在搭電梯的時候,聽到了兩位先生的對話。一位看起來應該是主管級的先生說『我只要聽到target market是台灣的生意,我就不想做,因為市場太小,努力與回報差太多』,當然另一位看來是屬下的先生自然連聲贊同。其實相同的言論在我所有的職場生涯一直出現,我始終不是業務相關的工作,因此對於『市場』這個東西了解不深,但總要面對產品這個東西吧。

發現很多人都會抱怨台灣這個市場不好,如果是人太少的問題,我想這是無解的(台灣島人已經夠多了吧),我比較好奇的是,很多做出這種論調的人所經營的都是百人以內(百人誇張了點,30人以內吧)的小公司,這些公司的基本薪資支出其實本來就比較低,因此我想養活這間公司所需要的市場應該不至於要搞到全世界吧。因此我不了解為何市場太小,或許是每個人都想成為郭台銘吧,但是我相信郭董一開始設定的目標應該不是要成為郭董吧。這些公司其實大多數都以結束的命運走到最後,因為涉及到一個國外市場甚至是全球市場可是一件除了產品好壞外有更多其他考量因素。我想起之前一位創業的老同事他學長跟他說的一句話『你們公司最好的下場就是讓另一間大公司合併』,我這位朋友的公司當然也是『立足台灣,放眼世界』的典範,但是員工人數根本不超過30人。

有人抱怨台灣市場不像韓國市場那樣多元,但是這涉及一個很有趣的邏輯問題,一個有創意的產品會改變這個市場,進而讓使用者發揮出更多的創意,但是一個做產品的人卻希望他的使用者先擁有無盡的創意與接受度,進而使用他的產品,這不是一個很反過來的思維嗎。在地化的科技不見得適合另一個國家,一個在地文化的創意也往往套用不上其他文化,因此要去做國外的生意原本就是一件不簡單的工作。理解當地的人文與習慣,才能發明出一個簡單又好用的創意產品。最了解這塊土地的企業,卻往往決定放棄這些優勢,進而進入全球大市場。台灣人不是對這些創意產品沒興趣,而是這些創意很少是針對台灣的需求而設立,因而你拿了一個不適合的產品給某人,當他不喜歡的時候,反而是這人缺乏接受度,多麼奇特的一個論調呀。

幾乎所有的這類公司都鎖定一個市場:中國大陸。政治上的對立先不論,至少當地的文化特色已經與我們相當的不同(說實話某種程度上台灣接受日本的文化影響更重),更加上這塊市場是全球兵家必爭,因此難度更高。我不是說這些公司技術不夠,反而很多事最後的成敗因素不是技術,更多經濟的政局的商業考量上的因素往往更加重要。台灣當然有很多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企業,我要說的只是啥屁股坐啥馬桶,一再看到一些小公司(是小公司不是小企業歐)夢想成為另一個鴻海,卻往往在幾年後因為原本支持的金主失去耐心而失敗,或許一切從適合自己的地方開始,才是最適合的市場吧。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