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因為有議員拍到台北市眷村有民眾到垃圾不用專用垃圾袋,而引發質疑郝龍賓市長對榮民有特權的事件,這事確實也鬧的狒狒揚揚,民意代表質疑對特定族群有特權,而郝市長質疑民意代表挑動族群。
其實這件事並沒有那麼複雜,拍到錄影證據,市府也證實有,但是市府說倒垃圾的不是眷村的人。讓我們分兩個層面來看這件事,首先,根據市府的說法是:這些人不是眷村的人,這樣就容易多了,因為既然市府敢說這些人不是眷村的人,那代表市府知道這些人是什麼人,只要抓起來罰款然後讓大家知道他們是『哪裡來的人』,這樣問題不就解決(但是市府又說要針對此事調查,不是已經知道他們是誰?)。另外,我們假設他們真的不是眷村的人,他們千里迢迢特定跑到這邊到垃圾,為何?我想最直接的猜想是,這邊倒垃圾所得到的好處比千里迢迢跑過來的壞處大,那這好處是啥?根據市府的聲明是清潔隊沒有讓眷村的人免用垃圾袋,所以不會是因為垃圾袋的好處,那這些人的用意是啥?利用垃圾車運送違禁物品?(好吧~~我電影看太多)
其實市府還有另一個證明的方式,就是『不只是眷村存在不用垃圾袋的事』,因此可以提供另外的錄影證據證明:你看,到處都有不用垃圾袋的人呀,我們的清潔隊員也沒有開罰,因此不是對特定族群有特權(因為眷村的部份已經確定,只能用其他部份也有來證明)。如果是這樣,我想那就變成另一個問題,不再是族群的問題(這也算德政啦,告訴那些人不要跑那麼遠,到處都有可以不用專用垃圾袋的地方)。
我同意族群問題是某些政治人物很好的『矛』,他可以帶動很高的情緒(因為有些問題被壓抑很久),但是族群問題不代表是『省籍問題』,試問現在30歲以下的人(30歲應該很保守了吧),誰還會說『我是湖南人、我是浙江人.......』。族群問題現在是『認同問題』,因此他依然是一支很強的茅,依然還是會有很多人拿起這支武器。但是現在我們反過來看看這支矛在多年後,卻悄悄出現他另一個面貌:無堅不摧的『盾』。任何的問題都可以用『你不要挑撥族群歐』來當成最好的保護罩,試問,當你也開始拿起這件武器的時候,你怎麼能批評對手同時也用這個武器(防禦用依然是武器)。
『互相矛盾』這個成語大家已經用了很久,今天的政治狀態卻也很有趣的幫他下的一個新解。對於問題的處理不是高分貝就贏,這不是一個很好的示範,籃球場上有一句話『攻擊是最好的防禦』,如果今天這件事台北市政府要希望大家把焦點放對,那麼他應該拿出他的『矛』,攻擊對方不合理的地方,而不是扛起他的『盾』,要對方停止攻擊。
看著新聞裡面郝市長大動肝火,我想~~~火,要發在對的地方。
星期一, 11月 26, 2007
矛與盾:族群問題
張貼者: Unknown 於 9:42 下午
Subscribe to:
張貼留言 (Atom)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